我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文献,500万册民国时期文献,或多或少存在酸化问题。民国时期文献的酸化最为严重,其中90%存在酸化问题,50%处于严重酸化的状态。酸化是古籍纸张破碎的关键因素,也是各国着力攻克的古籍保护难题。
民国时期文献酸化严重
纸张酸化是图书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图书寿命最重要的因素。纸张的各项性能随着酸化程度增加而降低。纸张的纤维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发生水解。纤维是长链的有机化合物,水解后长链断裂,纸张的强度就降低了。图书纸张的pH每降低1个数值,其保存寿命会迅速缩短,PH值降至5.0以下时,百年左右就会完全脆化变质,一碰即碎。
国家图书馆曾经开展专项调查,发现我国各时期的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比较严重的有两个时期,一是唐宋元时期,二是民国时期。
唐宋元时期的书籍因年代久远而酸化严重,但是距今仅100年左右的民国时期文献,何以成为酸化的重灾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造纸工艺处于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转化的初级时期,与传统的手工造纸呈碱性相反,机械造纸因为造纸过程中采用硫酸铝、松香等酸性物质施胶,导致所产纸张酸性高。酸性施胶工艺在国内至少存在了150年,彻底抛弃酸性施胶工艺至少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除了造纸工艺本身存在的酸化因素,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以及使用酸性的或含氧化物的油墨、墨水等印刷颜料,也容易加速纸张酸化。此外,霉菌也是造成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禁止民国文献借阅。许多文献甚至由于纸张脆弱,不能进行扫描、数字化工作。如果不迅速开展保护工作,这批文献在我们手中就会消失,下一代人连看到的机会都没有。
安全高效的脱酸方案
我国的纸张脱酸技术起步较晚。过去图书馆修复人员发现纸张酸化严重,会拆开书页,泡入碱性溶液,然后晾干。这种方法脱酸速度非常低效,且会对图书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水溶液脱酸法在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仍难以完全摆脱损伤纸质文献的弊端。
近30年来,世界各地的图书档案馆藏单位使用和发展了无水纳米脱酸技术并拥有多种无水纳米脱酸处理解决方案:单页处理解决方案、整书整卷批量处理解决方案、大幅面处理解决方案。经独立测试证明,这些无水纳米脱酸处理是安全环保、无毒无害且优质高效的。
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的纸质文献无水纳米脱酸技术,在业界处于领先水平,适用于所有的纸质文献,包括报纸、图书、书信、邮票、纸张藏品、宣传册和地图等,支持书刊、档案不拆装订脱酸,对液体最为敏感的照片也可以直接脱酸保护。脱酸过程为纳米级别的氧化镁颗粒与空气中的水分相结合生成氢氧化镁,这些氢氧化镁包裹在纸张纤维上与酸性成分进行中和,得到碱保留成分,碱保留量为0.5-1.5%。实验证明,经过脱酸处理后的图书使用寿命可延长3到5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